您當前的位置:首頁 > 專題專欄 > 平安常識進萬家 > 正文
平安常識進萬家?丨建筑物突然發(fā)生坍塌,該如何自救?
2023-07-24    來源:寧夏政法微信公眾號    作者:    【打印本頁】    字體: [][ ][ ]
2023-07-24

微信截圖_20230731121907.png

  開 欄 語

  平安是人民幸福之基,社會和諧之本。沒有平安,就沒有社會的安寧祥和、人民的安居樂業(yè)、生活的幸福美滿。為全力營造人人心系平安、人人重視安全的良好氛圍,“寧夏政法”從即日起開設“平安常識進萬家”專欄,旨在通過全國、全區(qū)一些真實發(fā)生的案事例來普及安全常識、法律法規(guī)等,進一步提升全社會安全防范意識,提升人民群眾自救自護能力,敬請關注。

  建筑物坍塌

  往往就在一瞬間

  留給人的逃生時間極短

  很容易造成人員傷亡

  近年來

  建筑物坍塌事故時有發(fā)生

  案例警示

  1

  2023年4月27日22時許,江西景德鎮(zhèn)市珠山區(qū)太白園路一棟民房發(fā)生坍塌事故。據(jù)了解,事故造成2人死亡。


image.png

  Part

  2

  2022年4月29日,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(qū)金山橋街道金坪社區(qū)盤樹灣一棟居民自建房發(fā)生倒塌事故, 獲救10人,遇難53人。

微信截圖_20230731134239.png

  Part

  3

  2021年7月12日,江蘇一酒店發(fā)生坍塌事故,造成17人遇難。

微信截圖_20230731134312.png

  Part

  4

  2020年3月7日,位于福建一酒店發(fā)生坍塌事故,造成29人遇難、42人受傷。

微信截圖_20230731134332.png

  Part

  5

  2020年8月29日,山西一飯店突然坍塌,造成29人遇難,7人重傷、21人輕傷。

微信截圖_20230731134352.png

  安全提示

  遇到建筑坍塌倒塌該怎么辦?

  如何在坍塌倒塌的建筑物中自救?

  這些安全知識

  你都知道嗎?

 

  No.1 建筑坍塌事故有預兆嗎?

  建筑坍塌預兆

  預兆1:地面突然下陷、空鼓或裂縫突然加大。

  預兆2:承重柱、梁、板或墻體出現(xiàn)嚴重裂縫,并持續(xù)發(fā)展。

  預兆3:承重柱、梁、板或墻體產(chǎn)生過大的變形,木構件或連接部位嚴重腐朽或已被白蟻蛀蝕。

  預兆4:墻體或天花的批蕩層突然大面積剝落、脫落。

  預兆5:房屋突然發(fā)出異常的聲音,如“劈拍聲”、“喳喳聲”、爆裂聲等。

  既然事故發(fā)生是有預兆的

  為何建筑物坍塌事故

  容易造成人員死傷?

  這要從建筑坍塌事故的特點說起

  No.2 建筑坍塌事故有哪些特點?

  1.突發(fā)性、不可預見性強,人員逃生難:建筑坍塌受建筑結(jié)構、建筑質(zhì)量、自然條件等因素影響。建(構)筑物倒塌事故隨時可能發(fā)生,且事故前兆很不明顯,允許人員逃生的時間極短,待人們察覺時,倒塌事故往往已經(jīng)造成了嚴重后果。

  2.易引發(fā)次生災害:突發(fā)性建筑物坍塌事故,可能造成建筑物內(nèi)部燃氣、供電等設施毀壞,導致火災的發(fā)生。

  3.救援難度大:由于被埋壓待救的被困人員較多,受裝備限制,救援行動的有效性勢必減弱,災后救助往往是長時間連續(xù)作戰(zhàn)。

  危害程度高

  逃生時間短,自救難

  每一個特點都是致命的

  所以平時掌握正確的逃生方式

  在關鍵時刻

  說不定能派上用場

  No.3 建筑坍塌事故如何自救?

  1. 靠近體積大的物體,其周圍會留下較大空隙。

  2. 千萬不要靠近樓梯,它們是建筑物中最容易毀壞的部分。

  3. 身體自然地彎曲成胎兒姿勢,這樣可以在一個更小的空間中生存下來。

  4. 木制品有彈性,倒塌時會產(chǎn)生較大的生存空間。磚制建筑物倒塌時會散落成零碎的磚塊,相對容易造成傷害。

  5. 如果坍塌發(fā)生時你正躺在床上,趴到床下就可以存在相對安全的生存空間。

  最后

  希望你永遠用不到

  但卻是每一個人

  必掌握的自救技能

  如果真的不幸

  被困在坍塌的建筑物下

  那么這些技能將會幫你爭取

  更多的生存時間

  等待救援

  No.4 若不幸被困,該如何自救?

  1.小心移動身體,以防被殘骸砸到,這時候,冷靜尤為重要。

  2.護住口鼻以防粉塵污染。

  3.不停地高聲呼喊會消耗大量體力,不要一直呼喊。如果身邊有金屬器具,敲擊這些物體,易被救援人員發(fā)現(xiàn)。


【編輯】:祁曉瑜
【來源】:寧夏政法微信公眾號